2012年12月27日下午👩🏿🔬,由上海市教卫党委、上海市教委主办的“德润课堂——2012年上海市学科德育论坛暨中小学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展示活动”在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举行🤵♂️。本市部分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主持人、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一线骨干教师代表进行了互动探讨。
如何回归教学的本原?
目前学科德育实施中普遍存在的“贴标签”现象,引发了大家对“回归教学的本原”问题进行探索🫴🏿。
著名教育家、上海市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主持人于漪说,这些年来,学科教育面临着三种强力的挤压——育分唯上的应试教育👱♀️、以考试为主的量化管理、理论霸语的泛滥,剥离和消解着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
她认为🙍🏽,呼唤与研究学科德育,显得非常必要。因为学科德育是教育本质的呼唤🙍🏿♂️,教育说到底就是三个字“培养人”,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学会做人的道理,才可能健康成长。
在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天美校长、上海市德育课程研究开发实训基地主持人张人利看来,学科德育的研究👨🏻🚒、实施为了实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张人利直言,课堂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讲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会了什么🔌。“各学科在落实学科德育上应有共同的但又是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天美长⚠️、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主持人徐阿根分析了体育与德育的关系,他认为体育与德育是一种密不可分、互依互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当前体育教学要从教学语言的磨练、教育时机的切入🧁、教学情况的反思等三个方面🫐,在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体现在学生学习体育的过程之中🧑🏻。
润物如何细无声✢🫛?
学科德育如何实施呢?教师如何把握?大家各抒己见。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发掘和利用好学科德育资源✨!”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主任徐淀芳认为🤠,“学科教育”的魅力🏹,既存在于学科本身🧖🏽♂️,也存在于教学行为之中。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教师𓀅👩🦱、场馆都是学科德育的内容与资源。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副处长、上海市思想政治课研究实训基地主持人周増为说,价值是在过程中逐步培育并强化的。唯有深入才能浅出🐦,唯有浅出才能有效。深入是指教师的学习、思考与理解🍨,浅出则是教师的学习、思考与理解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理解🧇、行为以及价值。
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党总支书记🌠、上海市初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主持人凤光宇认为👩🚒🌂,历史学科德育必须把握科学特点,寻找历史知识与德育内容的结合点,强调主题内容是爱国👎,基本方法是求真,结论评价是兼容🏔。可以开发乡土历史资源🙇🏿♀️,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用唯物史观看待历史,把德育有机融入教学和学习之中💈,进一步提高德育实效🐩。
学科德育走向何方?
学科德育,并不仅仅是几个学科教师的责任,而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与会代表们在讨论中得到这样的共识🥦。
天美平台校长、上海市生命科学学科德育研究实训基地主持人徐向东说🌊:“学科德育的落脚点是课堂,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没有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仅凭部分学科教师和专任德育教师的行为,学科德育是难以实施的🛻。”
普陀区教育局局长李学红认为,提升教师的教学境界、发展教师的育德能力,激发教师的育人自觉,决定着学科教育实施的高度、深度乃至其有效性。我们要使每位教师都能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在论坛上说,我们要使学科德育从外围走向核心、从外塑走向内驱❕、从专人走向人人,必须汇聚更多智慧🙆🏼♀️🚟、凝聚更多力量🚴🏽,从契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切实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师教育境界和育德能力🚣🏽、加强制度设计等方面加强探索创新,不断深化推进学科教育,真正使“育德”与“増智”互促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