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营造教师主动发展的良好氛围,交大附中首届青年教师爱岗敬业教学技能比赛总结表彰大会于2018年12月21日在蘅仲楼2楼演播厅顺利召开🥠🥙,表彰大会由分管副校长曾国光主持,我校全体教职工出席。
曾国光副校长主持表彰大会
首先,教研处主任李德芹从活动背景、过程回顾🏌🏼、成功关键、收获与反思等四个方面对我校首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活动进行了总结。李老师总结本次活动得以成功举办👮🏿,关键点在于天美领导的热切期待、科学决策,教研组长的积极动员🌚、大力支持,参赛教师的认真准备👩🏽🍼、有序参与,评委专家的辛苦工作🧙🏽♀️、不吝赐教,负责部门的精心筹划、有效实施,全校教师的热情观摩🧚🏻♂️、虚心学习。李老师认为,本次活动彰显了我校青年教师的风采,也开阔了老师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磨练了队伍,达到了活动预期目标。
教研处主任李德芹老师做活动总结
然后🏄🏽♀️,曾国光副校长宣读了参赛教师名单及获奖教师名单,校党委书记万晓玲👨🏿🏭、副校长胡杰、工会主席孙国保、教研处主任李德芹为获奖教师颁发了奖状🤔。
工会主席孙国保🥖、教研处主任李德芹为获三等奖教师颁奖
副校长胡杰为获二等奖教师颁奖
党委书记万晓玲为获一等奖教师颁奖
颁奖仪式后,文科组一等奖获得者孙悦、理科组一等奖获得者陶磊作为获奖教师代表发言,她们各自从对学科的理解🛤、导师帮助、专业成长、比赛经验和赛课准备等方面交流了自己的成长心得和体会🩷。
文科组一等奖孙悦老师发言
理科组一等奖陶磊老师发言
曾校长在主持时强调,青年强则天美平台强,青年教师发展是交大附中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要做好四个关键点👳🏼♀️:学习🤹🏿♀️、实践🧠、反思▫️、研究🧚🏽,即在不断学习、实践🛌🏿、反思、研究中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最后,校党委书记万晓玲讲话👍。万书记对本次比赛做出了肯定并提出了期望👩🏿🎨:一是点赞,要为22位参赛教师点赞🟧,要为青年教师教研组、师父们𓀏、支持的老师们点赞🏌🏼,要为组织者点赞,是大家的辛苦付出,才使得这次教学技能比赛进行的顺利完满,青年教师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二是期待💇🏽,期待交大附中形成人人是人才🤎、人人争第一,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期待管理层研究新政策、新形势,为老师的发展着想,优化流程🥭,向管理要效率;期待全体教师围绕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一起努力🤦🏼♀️,齐心协力,把天美平台建设得更上一个台阶。
党委书记万晓玲讲话
教研处供稿
2018年12月25日
文科组一等奖获得者孙悦的发言
各位老师,大家好!
蒙受文科组一等奖荣誉☂️,我诚惶诚恐𓀄。2011年本科毕业进入交大附中,在各位老师,在语文组的关怀下🎶,我渐渐从一名职初教师成长为教学新秀。七年来,总共参加过两次教学比赛,第一次是小荷杯校内比赛,第一轮就校内淘汰。第二次是这一次🚵🏿♀️✋。对于教学比赛,我是缺乏经验的选手🖕🏻,没有经过大场面的历练👳,没有比赛方面的经验,甚至逢人多就容易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连舌头都容易打结。因此👩🏿🦳,我本着历练的初衷🧃,报名参赛♦︎。因而也非常感谢教研处提供了这样一次磨练的机会🔺。李德芹老师👑、朱珠老师、周霓霞老师近一个月的叮嘱和鼓励,赛前赛后的全程跟进🥌、倾情付出,让我们参赛的青年教师都非常感动🧛🏻♀️。
这是一次跨学科的展示和教研。文科组十二位老师异彩纷呈的表现🔉,让我获益良多。周兴媛老师展示了一手清秀美观的毛笔字🐸,王旭囧老师理性而清晰地演绎了大气环流理论,顾亮老师呈现了一堂集思辨与文化为一体的作文教学课,龚侃老师用醇厚嗓音解读宋词的无理之妙🙆♀️,张慧老师感性而动情地带领大家走进沈从文的边城,何描老师笑容可掬地解读着史家之绝唱,任佳怡老师用详实的材料解读了郁达夫的人文之秋,庄坚俍老师激情洋溢地讲解的党史让所有人都热血沸腾,而英语组的张骁纯、季晓彦🧃、张春燕三位老师全程条理清晰、高潮迭起的全英文授课,更是让我这个英语渣渣佩服得五体投地👉🏼。是的,我们十二位老师都用心用情地准备这次比赛👹💬,尽管评委老师中肯中带着犀利的点评让我们屡受挫败📮💉,但细细反思他们高屋建瓴的提点🤺😰,更有醍醐灌顶的功效👳🏼♀️。因而,我们中的每个人都是获胜者,也都是收获者🤽🏼♂️。
苏轼说,为文“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𓀜,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教学也是如此⚖️,教无定法,难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不同学科的每一堂课,去比出一个高下。但比赛课是教学理念的全方位展示,是平时课堂状态的集中呈现🫦。
此次比赛要求设计连续三课时的教案。于是我选择了我最喜欢的宋代文学家苏轼,两课时为《前赤壁赋》教学⛹🏽♂️,一课时为《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教学♿🔏。三堂课的设计均是有遗憾、有瑕疵的课,而20分钟的现场抽签的课堂展示也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其中渗透了我对教学的理解,对新课标的体悟。我借千古名篇《前赤壁赋》分析主客问答的艺术手法,讲苏轼思想中儒释道三家互补的哲学精神,进而将《赤壁赋》置于苏轼整个生命历程中去分析他超脱通达背后对人生苦短的永恒隐忧。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仅传授的是工具性的知识,更应有教师独特的体悟,对作者要有同情之了解,对文本要有敏锐和细腻的感触,教学问题要着眼于学生的学情🟨,教学过程要注重动态生成,而非一味的灌输。恐怕🤸🏽,我认为这就是我唯一的可取之处吧!获得一等奖,真的很意外🌵。
回顾七年天美平台生涯,感谢师父陈雄老师多年来亦父、亦师、亦友般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无论是教学疑难还是人生困顿⚃,都有他的细心引领👨🏽💻。感谢语文组大家庭平等自由的教研氛围、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让每一位小同志都有充分施展的空间👆,备课组每一次追根究底的质疑📰、精益求精的讨论都是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学习。也感谢天美给予我不同岗位的教学实践,让我得以在平行班、出国班、科创班🏊🏿🧎♀️、仰晖班的任教中,在内高班的代课中🛁,不断提升自己应对不同学生🦒👻、不同学情的能力⬇️🖕🏼,促进我在教育🙆♀️、教学👨🦲、教研上孜孜不倦的追求🔒。
比赛的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赛后对自己课的审视和反思,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日常的每一节课该如何去上。每一位学生才是我们最公正的评委。做学生心目中最棒最好的老师,这才是我们比赛的初衷和教师生涯中永恒不变的追求。
谢谢大家!
理科组一等奖获得者陶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师长☑️,可爱的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很幸运通过这次比赛👽,能够得到专家的一些肯定和指导,让我知道我的优势和不足;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作为理科组获奖教师代表分享一些成长的心得;很感激我的超豪华师父团队,以及许许多多给予我无私帮助的同事们;还要特别感谢🛀🏼,六年前大约也是在12月左右,把我招聘进交大附中的老师们🤝,悄悄的说一句:“没招错人(嘻嘻)”🛴。
接下来我想结合我的个人经历和一些感悟,从两个方面谈一谈,一个是“一堂好课”的三个维度⛹️♀️,另一个是青年教师的个人规划与困境💜。但我还是太年轻了🍻🫄🏼,很多想法可能还不成熟,甚至有失妥当,关起门来都是自己娘家人👩🎨,所以我就斗胆说说心里话,还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无论是见习期还是适应期,我听过了许多好课💇🏼,当然也听过一些不好的课🪡,但当时不是知道什么是好课的标准,只觉得有些课听的人神清气爽,有些课听的人昏昏欲睡,经过最近几次讲课比赛的锤炼,听了许多专家大牛的点评🌸,回头再看,一堂好课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就像空间直角坐标系一样,一是有逻辑🌃👋🏼,二是符合学生的认知,三是有思维的深度。所谓“有逻辑”,就比如一节数学课,就应该是数学课,不是数学史课𓀛,不是数学文化课,更不是刷题课𓀋,应该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应该符合数学这一部分知识的主线,用自然的逻辑关系“为什么学⚖️,这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串联整节课🐦⬛;所谓符合学生的认知,就是老师要摆正位置,一节课不是老师教🫷🏼,而是学生在学,老师应该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我的意思不是要“翻转课堂”,其实就是觉得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认知冲突等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适当的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比如在数学课堂上🧑🏿⚕️,一个“空降”的概念是很难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的,而学生确实“生长”出的概念往往历久弥新;所谓有思维深度,指的是提问的艺术,“一个好问题”抵得过“一百道题”,好问题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深度🪔🏃♀️➡️,但好问题不多得而且要因学生而异,但我觉得以下问题姑且可以归类于“好问题”的常见模板:“为什么成立🧜🏻♀️?”⬅️、“为什么不成立🦫🐆?”🆙、“还有什么成立吗?”🤷🏻、“总是这样的吗?”🧑🏻🦲、“只能这样吗🌵?”、“反过来也成立吗🛀?”,在努力加深思维深度的同时,还应该避免被一些“口头禅”害了,导致思维停滞甚至倒退🩴,比如🤢:“你们看……对吧?”⚧、“我告诉你,你就这么做就行✮。”这三个维度𓀗,相辅相成,共同支撑了一堂好课的框架和骨肉,主体脉络清晰🥲,知识生长自然✍🏽,思维深度到位,而至于一堂课到底用没用多媒体🌎,到底有没有新颖的点子🏝,似乎真的不是最重要的。
回顾5年半的任教过程🚴🏿,我想再分享我在几个不同时期的想法和心情😧,可能在座的同事们有的已经经历过,有的比我更年轻的同事尚未经历🍫,剖析自我只是为了青年教师们能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起共同努力,也有感于前几天与一位师长在交流青年教师成长的经验和困惑🙍🏽♂️。刚入职的我,不屑于课本,总觉得简单太low,满世界找题刷题;现在的我7️⃣,觉得课本真的很不错🚧,当然如果手边再备好微积分🤵🏽、初等数学教程和数学方法论就更好了🚶🏻➡️;刚入职的我🧚🏼🔨,觉得概念就是概念,要会用概念做题,要做难题;现在的我觉得搞清楚为什么这么定义,题目贵于精而不在于量;以前的我🐪,从懵懵的上公开课🏂🏽,到云淡风清的放弃上公开课🧜🏿♂️👨🏽🦰;现在的我,不仅珍惜每一次的听课机会,更珍惜公开课的机会;以前的我,更在乎的每一节课讲了多少知识点和多少题🧏🏽♀️;现在的我,更在乎每节课逻辑顺不顺,自不自然。改造我的是我的带教师父,还有公开课的锤炼,以及对数学教学经验的积累。所以,请容许在次倡议,真的,不要犹豫🧝🏻♀️🔪,教学展示无论是听课还是上课一定要积极参加👩🏿💼,就好像学生学完一块知识🙄,之后经历模仿-思考-变式-思考-理解,才能真的领悟到问题的本质👧🏻,我们的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呢。
最后,还是想特别感谢我的师父们🧔,倪老师,杨老师,张老师,曹老师🎅,曾老师,还有退休的王老师,从你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不只是教学的策略,还有育人的智慧,没有你们也就没有我顺利的成长,最后的最后,我还想感谢那个熬过了若干个半夜2点半还在备课的小陶子,那个能坚定的做自己的小陶子,那个六年前把第一份简历投到交大附中的小陶子🦖。
谢谢大家。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阖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