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9日7时25分,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九周升旗仪式在操场举行。
我校数学教研组组长杨逸峰老师以“数学思维与数学学习”为题在升旗仪式上发言。杨逸峰老师提到,数学从本质上说是规则的组合,数学的规则是从自然规则和语言语法规则等等中提取和抽象出来的。2017年,教育部制定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目标是👍🏽: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一要求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具体操作层面🐱🪕,就是学会并使用数学规则🧝🏼,比如记住和运用具体数学公式、学会各种具体的处理方法(比如数形结合、转化等等)✊🏽;第二层是数学思想层面,就是理解数学规则的意义👨🏼💻,把学过的知识与方法整合归类🌬,比如代数与方程的思想、解析化等等;第三层是一般思想层面,就是从数学规则,进一步去思考一般化的规则(比如公理化、符号化等等)😂,并把这种规则用于其他学科和未来的工作👴、生活中🧏🏻♂️。
杨老师提醒学生🧑🏿🏫,对高中同学的数学学习过程来说,耗时最多的应该是做题。数学题目只是一个表像🫵🏽,一个载体📆。不论做题多还是做题少🏏,想举一反三还想熟能生巧🙍,都必须在做完题后思考和总结其中的数学规则。是题目中的哪些信息引导了我们用这种的规则去解答?这种规则一般对于哪些问题能继续起作用👶🏼?这种规则适用的边界是什么?边界外的问题又该用什么规则🖨?这个问题还能有其它的解决方法吗?两种方法的对应的数学规则有哪些异同🏌️?这个问题的边界是什么?水平高的同学可以考虑的多一点深一点🧣,水平一般的同学也必须尽力去分析👨🏿🏭🚣🏼,以求锻炼自己的思考力。这样才能从题目这个载体中汲取到数学营养,才能把解题这个具体化的劳动转化为自己的认知收获,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观👄。做题只是作为一个载体,对学习过程中的其它模块,也同样应该进行类似的思考与总结。
杨逸峰老师强调,学习最终的收获就是舍弃载体后剩下的东西,交大附中学生学习数学需要做到“题目手中过,数学心中留”🍤👨🏻🦱。更进一步🤱🏿,交大附中学生中的佼佼者,争取去做“数学身边过🚶🏻,思想心中留”。
近日获得数学联赛上海赛区二等奖的张昊骞同学发表国旗下讲话。他引用《后汉书·律历上》的论述👩🏽🎨,提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和实践👩🏼🚀🫨,在不断抽象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最终再确保我们日后的行为合乎理性。它与其它理科类似,都提供给了万古不废、历久弥新的强大工具;它又与其它理科截然不同,非常抽象,因为一步步的演绎仅存于我们的大脑中🤙🏻,这使得它又具有了近乎哲学的神性🏊🏻。张昊骞同学说,正是由于数学的具有这些特性,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需要格外认真、仔细🏃♂️➡️、谨慎地对待。切不可流于表象、自欺欺人,要主动思考、参与并融入。在很久的将来,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会忘记倒序相加和点差法是怎么回事,但数学留给我们的逻辑思维、求实精神和敏锐的洞察力会一直都在。砥砺前行、上下求索的背后,是一颗温度永不褪去的心📌。
校办
2018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