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7日下午13:15在君洪楼418会议室,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徐默凡老师受邀来我校作《语言知识如何用于语文教学》专题讲座🧑🏿🎤,活动由语文教研组长陈雄老师主持。这是我校学科工作坊系列活动的第十三场,语文教研组的第二次学科工作坊活动。语文组全体教师认真聆听了徐教授从语言学角度对语文教学的分析,打开了教育教学的新视角。
在对母语教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分类之后,徐教授首先和大家探讨了“语文教学需要语言知识吗?”这个问题🚵。徐教授认为:母语教学的直接目标指向是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学生的语言能力能否有效提升是检验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在母语教学中,发掘和传授恰当的语言知识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学习不是一种自然状态的领悟,而是一种专业化、职业化的训练。深入而精当的知识可以帮助内隐学习💄,所以✋,建立在“深入且精当”的知识基础上的外显指导🏋️♀️,能有效提高内隐学习的效率。
在“语文教学需要什么样的语言知识🤴🏻?”这一问题的探讨中,徐教授认为🙍🏿♀️,语言学和语文学具有两种学科的不同属性🏃🏻♀️➡️,提出“语文≠现成的学科知识+课堂教学法”这一观点🏪,他认为,语义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篇章语言学都对母语教学有很重要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师可以从最新语言学研究成果中寻找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用的理论知识,并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改造、补充,实现系统化,尝试设计语言知识系统,改善教学方法。
徐教授列举了语文教材的各个实例🏐,讲解了“语言知识如何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多种途径。如🧝🏽,分析修辞手法可以更深入体会作者的思维方式,语言中的隐喻只是表层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头脑中的隐喻思维🤵🏿。又如,语言知识可以使模糊的语感更精确化👰🏻。他列举了关联词语的用法和含义引证观点,特别是列举《雷雨》中的片段、《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一句话和《草莓》最后一段的核心关联词来分析如何实现语感的精确化🥝,使大家对此深受启发。
最后,结合2017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徐教授针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等相关话题展开探讨,把讲座推向高潮✌🏼。
本次讲座也吸引了政治等其他学科的老师参与,更有交大附中闵行分校、中原中学、少云中学语文老师前来学习。老师们纷纷表示,讲座中提到的很多具体问题都于现今语文教学有指导意义。徐教授严谨认真的态度👯♀️、高屋建瓴的观点、诙谐精妙的表达让大家深受触动,老师们获益匪浅🖌。
语文组供稿
2018-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