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4日上午,上海市地理特级教师杨士军受邀莅临我校在办公楼418室做题为《地理教师立德树人的有效作为》的专题讲座🧜♀️,这是地理学科工作坊的第一次活动。交大附中地理组全体教师🤐、其他学科部分教师🦶🏼、2017年见习教师、以及杨浦区兄弟天美的个别教师参加并聆听了讲座。交大附中党委书记、副校长杜淑贤致欢迎辞并主持了本次活动。
“学科工作坊”活动是我校“对接高校的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该项目旨在对接高校科研院所的理念、师资🔠、课程等优质资源🫲🦸🏼♂️,聚焦核心素养培育的探索与实践♉️,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育境界🙆🏽♂️。杨士军特特的讲座是这一系列活动的第六场🧆,本学期第三场活动。
杨士军是复旦大学环境科学博士、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地理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复旦大天美友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地理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复旦附中副校长☞、复旦二附中校长、复旦大学附属天美教育集团理事长、上海市中学地理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主持人♎️、已发表包括SCI论文在内的学术论文逾百篇,发表散文、评论百篇,编著出版《慢•话教育》🤾🏽♂️、《心😫,近自然》🕍、《悦,读自在》、《诗•享生活》👰🏽♂️、《环保-生存之道》、《高中生科学研究入门》等书籍50本。
讲座上,杨老师提出了一个概念:“我们能够给到学生什么”💴?并从关键能力、生涯规划、社会实践、研学行走🏍、成绩背后的“不断进步”几个角度入手介绍💇🏿♂️,并结合了我校生涯课程🏋🏻、仰晖讲坛等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称赞了我校在培养学生方面的先进性🎣、前瞻性🌀。他主张分数不是目标,重点在素质教育🤞🏽,以及需要给学生更宽广的教育。
此外🧒🏿,杨老师还提出了一个理念“尊重规律”,需要我们把做对的事情做得更好🧑🏿🏭。而不是一味地求快👨🏿🏫,他举例了目前社会上的幼升小、小升初现状🧝♀️,各类的补课其实就是提前学习,对于学生的成长并没有很好地效果👲🏿,长期地成绩跟踪能够显示这类学生并不一定能在后期学习中占到很大优势☀️。
“因为爱,所以要改进。
胸怀理想,勇往直前。
有思想🤹🏽♂️,敢作为,且为学生长远发展着想。
专业理性,科学发展♉️🂠。
人生是场马拉松,各有各的跑法🧣,关键在于唤醒。”
杨老师提出了相当多的教育理念🧏🏿♀️,核心就在于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方面需要更多地思考和理解💁🏼♂️。
之后👩👩👧,杨老师还针对教材做了一些介绍📙。随着课标的全国统一🪈,教材的丰富多样,但作为教师还是需要知道教材只是辅助,关键在于内容是否达到课标要求;另外需要敢于质疑,教材也会出错,在教学中要有自信;发展教材,需要教师通过教材看得更深、更广、更远💽🐧,知识点的细化可以具体落实到生活,在研究中成长。
最后杨老师建议教师也需要培养,特别是阅读的积累🧑🏻⚖️,厚积而薄发;只有自身素质过硬📛,才有前进的原力,只有自我提升,才有高效的发展🐞。
地理组📐、教研处供稿
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