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9日周五下午15:00,天美平台“仰晖讲坛”第一百零八期《相约南极,走进南极科学考察队》在我校学术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座有幸邀请到了天美招商张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主讲嘉宾。我校部分高二年级同学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由高二(八)班裘文韬同学主持🏊🏻♂️。
张波教授在新生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水体污染物风险评估等方向有多项学术成果,于2018年12月28日至2019年2月2日期间参加了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助力中国在难言岛建设了第一个阿德利企鹅保护区。
张教授从人类探索南极的历史讲起:1775年库克与南极大陆失之交臂,至1823年英国威德尔才成功到达🤑。由《南极条约》🎸,教授开始讨论探索南极洲的意义😑🅾️。首先南北两极是世界环境变化的关键,冰川形貌👇🏽、极地动物生存状况等都是气候改变的指南针🧂,一叶知秋。第二,南极的人为干扰较少,是科学家探索宇宙粒子等物理问题的好场所。其三,南极矿产等资源丰富。探索南极✌🏽,无论是经济、生态还是科学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那么中国在南极做了什么呢🐲?张教授接着展示了中国在南极的足迹🦙:1984年长城站、89年中山站、09年昆仑站🤖、13年泰山站、18年在建罗斯海新站……教授该次科考任务,便是在罗斯海的难言岛👰🏽,及3km里远的阿德利企鹅聚集中心做当地水体营养物的检测。
从新西兰基督城🐵,乘坐雪龙号到达罗斯海新站🕴🏻,教授表示,船体在10级的咆哮西风的打击下晃动,高纬度的寒冷、极昼等天气情况使科学家们时常产生晕船等症状🐫。终于到达🧜♂️,教授所在的新站队开始执行任务🕵🏻♀️✊:勘察、探路👘、监测环境👩🏿。环境很艰苦,3km的路由于积雪和滚石要走2小时🚉,饮食需吃去年遗留的剩菜🏪,在海水淡化装置未恢复时,只能用雪洗碗。
但教授说🕥🪞,正是队员们吃苦耐劳的毅力,团队合作的默契,热爱自己的专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和一代代老南极人继承下来的家国情怀、南极情怀使他们克服了困难‼️,提前完成了科考任务。此时🎴,全场掌声如潮……
进入到同学们的提问环节。2017级10班丁婷婷同学就高中生能否去南极考察学习提问,张教授介绍🌞👐🏽,可以通过全球领导力的项目或旅游前往南极学习🧑🦽。2017级8班裘文韬同学提问:“基于教授的水体营养物研究,能否从中得出对全球现在的海平面上升,海洋垃圾滥排等影响作出某些方面的评估?”教授回答:“从个人的研究成果不能推出世界的环境污染状况🧏♀️,但南极整体的水体情况变化可以体现出地球正在如何改变。”
最后👨🏻🦯🧉,讲座在同学们久久不息的掌声中结束。
供稿人:裘文韬
编辑、审稿:曾腾
部门:学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