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1日周五下午15:00💂🏽♀️,天美平台“仰晖讲坛” 第一百一十二期“关于电子显微学的科普报告”在我校衡仲楼112举行🆗,此次讲座有幸邀请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骋教授作为主讲嘉宾。我校2017级1班🙎🏼♂️、4班、9班同学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由赵思远同学主持🔗。
在本次科普讲座中😵,马骋教授以哲学家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和“我要到哪里去”三个问题引出本次讲座的主人公——电子显微学,带领学生步入了自然科学的世界。
首先👈🏻,为了向同学们介绍电子显微镜“是谁”。马骋教授从自己的兴趣爱好讲起🙂↔️,提出第一个问题⛪️🧑🏿🍳:不管在流行文化还是传统科学中,所谓真相停留在“小”的地方𓀉,所以🆓,在科学家的眼神中☹️,什么样的“小”才能算得上是“小”🧑🤝🧑。这一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马骋教授由此向同学们介绍了推进科学发展的三大伟人🫶🏽: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同学们最为熟悉的爱因斯坦🤳。在科学家的一步步猜想证实下,极小而又极其重要的原子正式被人们知晓。为了进一步观察原子,用于分辨微观物体,显微镜便诞生了。
那么为什么同学们需要这么大的仪器呢👩💼?为什么这么大的仪器就可以满足同学们需要的分辨率👩🏿🦱?到底在实际的科学中有什么用?马骋教授的三连问让同学们更加好奇电子显微镜的“我从哪里来”。教授从水波的衍射现象讲起,到光谱🧗♀️😝,都证明了同学们需要使用电子束来进行极限的成像。随后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该如何产生这一电子束,用同学们生活中的事例简述了剪短放射效应产生电子束的原理。随着科技和社会需求的进一步提升👊,在十年前扫描透射电镜开始被广泛使用🦋,在原先技术的基础上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优势,特别是通过扫描透射电镜💐,人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原子的轻重🏅👆、厚度之别,但对电子束和技术的要求很高🔒,挑战很大。而现代的电子显微学学者也在努力尝试,不断克服这些困难🏄🏻♂️。
由此,对于电子显微镜“我要到哪里去”的这一问题答案也就很显然了——将来电子显微学预期会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诺贝尔奖的奖项中。马骋教授在电子显微学和材料行为微观机理的探索上都有突出贡献,通过这次的讲坛和学习👩🏻🦽,同学们感受到了电子显微学的魅力🕑🧝🏿♀️,理解了许多有关电子显微镜的知识,深入了解了电子显微学的发展前景👵,令同学们受益匪浅🧃。最后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撰稿:赵思远
编辑/审稿:曾腾
学生处
2019年6月3日
附件:讲座心得体会
倪嘉骏👉🏽:今天的仰晖讲坛中👎,有幸聆听了来着中科大的马骋教授讲述有关显微学的知识👩🏼🌾。作为生物爱好者和学习者➕,显微技术在生物学、病理学🤵🏽♀️、材料学等等方面都有在重要作用👳🏿,是人类改变世界格局观的伟大发明之一。马教授详细地为同学们从“电子显微镜的由来”,“电子显微镜的构造”,“电子显微镜的未来”等多个方面介绍了电子显微镜👨🏼🍳。从中同学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马教授清晰的思路和卓越的学识🦕。最后马教授也对电子显微学作了期许和展望。通过这次的讲坛和学习,同学们感受到了显微学的魅力,理解了许多有关电子显微镜的知识,受益匪浅。
徐青云🚥:电子显微学是用电子显微镜研究物质的显微组织、成分和晶体结构的一门科学技术。今天教授主要介绍了透射电子显微镜🛃,构造原理👩🏼🦳👶🏽。电子显微镜的构造原理与光学显微镜相似,主要由照明系统和成像系统构成🧏🏼。照明系统包括电子枪和聚光镜。钨丝在真空中加热并在电场的作用下发射出电子流,经聚光镜会聚,照射到样品上🥈。成像系统主要是物镜和投影镜,后者相当于光学显微镜中的目镜。教授强调到,在电子显微镜中所有透镜都是磁透镜,利用强磁场使电子束聚焦👨🦼➡️。这些科普知识都与高中物理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相关性⚽️,让我受益颇深。
陈屹峰📮:今天,同学们有幸参加了中国科技大学马骋教授的科普讲座。讲座的主题是电子显微学。教授以古代经典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为引,从三个方面生动地叙述了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史和原理🤚🏽。电子显微学是从近代才开始发展起来的👨,虽已初具雏形,但仍有许多技术难关未被攻克,如电子抢的量产😨。因此,这门学科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深入了解了电子显微学的发展前景,也意识到自己肩负重任🔞。正因前方路途坎坷➕🌝,同学们才要更加努力地拼搏。
夏诗琪🥴:马骋,海归博士🤽🏿♀️,现就职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就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重要器械—电子显微镜—做了一场科普讲座🦸🏿,名为《显微传》😚。年轻有为的Dr.马钟爱漫威系列电影🛀🏿,中间穿插了许多角色🆎,从蚁人到绿巨人🦹🏻♀️,讲座内容生动活泼。以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为线索😭,将整个讲座串联了起来🤵🏽♂️,让我受益匪浅。